一品慧诚 - 智汇一品集团旗下品牌
logo

3年2项发明专利、15项实用新型专利,这家企业是如何做到的?

2019/8/27 9:08:01
作者:
人气:0

  一个只有20人的团队,如何用3年时间创造了“2项发明专利+15项实用新型专利+13项软著专利=国家高新技术企业+杭州市余杭区科技企业研发中心” 这样一个等式?

  陆明如说,一切全得益于“创新”二字。

3年2项发明专利、15项实用新型专利,这家企业是如何做到的?

  陆明如掌舵的杭州构建新型材料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杭构新材)属于广厦旗下杭建杭构集团,于2016年从京杭大运河旁边的康桥老基地搬入广厦·杭构集团仁和基地。

  去年,杭构新材的外加剂产量高达4.8万吨,产值9400万元,难以想象这只有两名一线生产人员。他们不必驻守车间,只需盯紧监控室屏幕上的数据,进料出料只需点击电子按钮。

  陆明如说:科技先导型企业,是杭构新材的彼岸和梦想。

  1每天都在开发新产品

  技术团队里一半是90后,出生于1991年的岳丕乔是研发主管。这两年,混凝土需求猛增,原材料供应紧张,导致一些搅拌站的砂石、水泥质量跟不上节奏,让外加剂行业面临考验。为此,岳丕乔主动提高外加剂质量控制级别,保证质量稳定。每一批外加剂都要经过水泥净浆适应性、水泥砂浆减水率、砂浆试条抗压强度百分比、外加剂含固量、外加剂比重等试验,2018年,岳丕乔和同事详细检测了1703批外加剂,包括原材料465批、产品1238批,同时分析处理实验情况。此外,技术团队还组织技术小组随访客户,配合参与混凝土级配试验,保证客户混凝土的正常供应。

  技术团队正在啃一块“硬骨头”——混凝土外加剂的成本控制。技术团队遍访原材料供应商,搜集样本试验对比,全力为杭构新材寻找新的复配技术或更高性价比的原材料。实际上等同于开发新产品。技术团队每天都在开发新产品,比如,确定好聚羧酸的某个性能目标,按照不同的化学性能探索适于合成的原材料,找到了原材料,再去摸索最佳合成方法,从而找到最优性能的合成配比。

  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,这是技术团队的日常,也是以岳丕乔为代表的杭构新材年轻人的追求。

  2灰头土脸秒变神清气爽

  赵亚妮在杭构15年,活出了两个版本;2016年前,她是灰头土脸版,2016年后,她是神清气爽版。这是厂区搬迁前后的鲜明对比。

  2004年,赵亚妮来到杭构外加剂厂(杭构新材前身)。在康桥的老厂区,赵亚妮既要协调生产供应,又要保证产品库存。得益于杭构的好口碑,外加剂厂的客户源源不断,客户多赵亚妮的任务就多,任务多就脾气急,脾气急就说话快、走路快,不知不觉,赵亚妮被戏称为“无标点无停顿”,老厂区噪声大,赵亚妮的嗓门就得跟着飙高。2014年,赵亚妮不必再飙高音了,公司先后引进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和钉钉办公系统,信息得到了整合,各岗位的人员通过系统可以看到生产过程中的所有进程和指令,实现了实时动态管理,还具有可追溯性。

  2016年搬迁后,尘土飞扬的老厂区被“工业风民宿式”的新型自动化场所取代,老式货车陆续更换成了五台荷载将近30吨的大型槽罐车,高效环保,一线生产人员精简到了2人,但身为主管生产经营的副总经理,赵亚妮的担子更重了。去年7月之后,外加剂的月出货量均超过4000吨,10月之后更是超过5000吨,日出货量最高达到250吨。

  3计划转型到技术管理输出

  陆明如带团队的理念是:想要造一艘船,不要抓一批人搜集材料,不要事无巨细地指导大家做这做那,只要激发大家对大海的渴望就够了。

  陆明如说,杭构新材的竞争着力点是技术优势,就要拿技术优势PK大型上市企业的成本优势。2017年,杭构新材组队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大赛,获得总成绩二等奖、理论知识第三名的好成绩。这支荣获了杭州市建设系统“创新工作室”的团队为中国湿地博物馆量身定制清水混凝土,为西溪湿地园区的别墅研制纯白混凝土、木纹混凝土和彩色混凝土,为“海绵城市”嘉兴优化透水混凝土……把化学制剂用到建筑里是跨界、是创新。

  目前,杭构新材已经成功从产品输出转型到了技术服务输出,陆明如计划让它延伸到技术管理输出。年初,杭州城北一家年产70万平方米的大型搅拌站隔三岔五地堵管退料,负责人邀请他们进场技术托管。技术团队采用原创的检测方案快速指导搅拌站生产,未发生过一次堵管退料,还从中总结了一套技术管理经验。

  陆明如和团队正在苦练内功。事实上,杭构新材依托的广厦·杭建杭构集团天生就有创新的基因,它用8年时间完成60项创新成果,其中4项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,1项获评省级工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