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品慧诚 - 智汇一品集团旗下品牌
logo

小米造车,早在“专利”上布局了

2021/4/1 9:11:56
作者:
人气:0

3月30日,小米官宣,将要造车。

雷军说,小米有了1万多人的研发团队,有稳健增长的全球第三手机业务,有最好的智能生态,还有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。小米造车,有底气。

小米要加入造车行列,其实早有预兆。

虽然雷军在30号的发布会上说,公司实际上在今年1月15日才开始调研造车。但早在2015年,雷军就曾流露出造车想法,只是没有继续推进。他当时选择了投资,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参与了小鹏汽车A+轮和C轮的融资,并入股蔚来。而小米对于汽车行业,也早有布局。

企查查投融资显示,小米关于交通运输类的投资事件达到17项,其中,2012年,小米曾投资木仓科技,资料显示,北京木仓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汽车领域的实用应用开发商;2014年,小米投资了车载智能终端设备生产商凯立德,和车载智能产品研发商睿米等。

造车,先要砸钱。小米将成立全资子公司,先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,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。

智能电动汽车领域,最重要的技术,包括三个部分,即动力电池、驱动电机和智能驾驶系统。这三个部分,缺一不可。其中智能驾驶系统层面,既需要软件上的自动驾驶系统设计又需要硬件上的芯片支撑。因此,无论在电池、电机还是自动驾驶系统、芯片上,这每一个领域,对小米而言都有着相当高的技术门槛,技术不是砸钱就能解决的问题。

而既然入了造车的行列,我们也不妨看下,小米在关于“车”的技术上,有哪些“功底”。

小米涉“车”专利,主要在驾驶系统领域

与同赛道的其他巨头比,小米唯一的技术优势或许就在于智能驾驶系统。正如雷军所言,小米拥有最好的智能生态。而通观小米涉车专利,主要的公开项也多涉及控制系统。

企查查知产信息显示,截至2021年3月29日,“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”共有有效专利6758项,其中专利名称、专利摘要包含“发动机、导航、车、驾驶、雷达、行驶”的专利有211项。

以智能驾驶为例,小米申请的专利,包括车辆安全系统盲区监测、驾驶过程中的休息提醒方法装置、智能汽车行驶控制方法及装置、远程操控汽车的方法装置及终端等数十项专利。这些专利,大都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申请于2015年、2016年左右。

不仅如此,小米在对于司机驾驶状态的监控与检测,也有关联专利。同样是在2015年,小米申请了疲劳驾驶检测方法及装置、辅助驾驶方法及装置、实现安全驾驶的方法及装置、驾驶安全性的检测方法及装置等多项专利。当然,这其中有不少专利,是利用移动终端来对驾驶状态进行检测,但在未来的电动汽车应用场景中,关联的驾驶状态检测技术,也有相通之处。

小米在车辆定位、导航、巡航、雷达等方面,也有专利布局。此前,小米在移动终端的定位与导航技术已有相当深厚的沉淀,这类技术,可以直接应用于车辆驾驶。在车辆巡航方面,小米也公开有诸如“实现定速巡航的方法及装置”“车辆定速巡航的控制方法”等专利。

小米还曾公开过一项“雷达探测方法、终端及存储介质”专利。企查查专利摘要显示,这项专利通过将终端作为车辆的防撞系统的一部分,在车辆行驶时,探测车辆行驶方向前方的物体的运动信息,不用再专门在车辆上单独设置毫米波雷达传感器,降低了车辆的成本,提高了用户体验。由此看,在定位导航、车辆巡航等技术层面,小米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。

所以,综上观之,小米在造车技术上,绝非一穷二白,而是颇为有料。

小米不怕“硬件”

虽然小米刚喊出造车,但现在观诸各媒体,普便都在猜测小米造车,还会像造手机一样,寻找富士康等代理工厂代工。毕竟,智能电动汽车最主要的技术部分——“三电系统”(即电池、电机、电控),已经将车体结构踢出了核心技术圈,车体设计、制造已经有完整的工业流水线,这一环节进行代工有其合理之处。

只不过,小米在硬件方面同样硬核。这一点,从小米智能家居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就能看出端倪。没有过硬的硬件制造基础,小米家电的市场份额不会一步步扩大。在30号的发布会上,雷军对于“硬件”,也有专门强调,他的第三次蜕变就是“从互联网软件到硬件”。

他说,“经过长达五年、不间断的学习和补课,小米在硬件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,手机销量也重回了全球前三”。小米在硬件上,曾下过苦功夫。而据此猜测,小米造车,在硬件制造端上也不会“怂”。

实际上,小米在汽车硬件上,曾公开多条“汽车零部件”专利,涉及中齿箱和车辆的承载和驱动等方面。

不仅如此,小米还曾公开过一条“安全带装置及安全带系挂方法”专利,设计了一套无需用户进行手动系挂的安全带装置,用以提高驾驶安全性。

除此之外,在汽车驾驶的日常应用场景,小米还有很多关联专利。如“变速车档位自动推荐”“关闭车辆电源的方法”“加油方法及装置”“停车信息预测方法”“油门响应方法”等等,包含日常驾驶的各类细节。

小米在汽车领域的专利,的确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。但是也能看到,在最核心的技术领域,上述专利都鲜少涉及。对于智能电动汽车厂商来说,因为动力电池的技术突破属于普遍性难题,因此确立独特技术优势,最重要的是靠智能驾驶系统、自动驾驶芯片和电机领域的研发。特斯拉之所以能够一马当先,就是因为在各个技术领域,都已经立下了一定的技术壁垒。

就国内来看,蔚来汽车在相关专利上持有量最多。百度、小鹏、理想汽车次之。这其中,百度则在自动驾驶与导航领域有着显著优势,华为近段时间以来则在多领域申请了大量专利(自动驾驶(137件)、雷达(60件)、电动车/电动汽车(96件)、充电(30件))。因此,小米要想实现技术突围,必然要打一场攻坚战。

更何况,这是一场全球性的战役。苹果已经明确表示,将会造车。华为也申明将会涉足汽车领域,丰田、宝马等传统汽车业巨头也在电动汽车领域奋进不止,百度与吉利也已经成立了集度发力智能汽车制造。小米能否在新的时代风口,取得如小米手机样的耀眼成就,是一个大大的未知数。

或许,很多人并不知道,电动汽车诞生于1873年,比第一台内燃机汽车的出现还早13年。但是受电池和驱动控制系统的局限吗,其发展远远落后于内燃机汽车。

(1880年,爱迪生和他的电动汽车)

如今,电动汽车巨大的风口终于来了,巨头们谁能飞起,谁又会重重摔下,或许都并不重要。重要的是让这股时代之风,能尽快惠及这个世界和每一个普通人。